继今年10月28日和平大道南延(中山路-张之洞路)工程竣工通车后,11月30日,由武汉城建集团负责建设、旗下建设管理公司负责项目管理的和平大道又一改造工程——和平大道(尚隆路-东三环线)改造工程顺利完工,标志着和平大道全线恢复通车。
和平大道(尚隆路-东三环线)改造工程与和平大道南延(中山路-张之洞路)工程相接,共跨越武昌和青山两个行政区,全长13.54千米。道路沿线与地铁5号线共线,扣除建设十路交叉口以及5号线地铁站点范围后,实施长度约9.7千米,其中武昌段(尚隆路-二环线)约5.3千米,青山段(二环线-东三环线)约4.4千米。
“和平大道始建于1955年,原路面设计为水泥混凝土,后经多次分段改造,其中新生路至前进路段最近改造在2004年,前进路至二环线段最近改造在2012年,二环线至三环线段(青山段)则在军运会前进行改造提升。”武汉城建集团项目负责人介绍道:“本次改造工程的武昌段主要进行了地下排水管道改造、机动车道拓宽及人行道升级,青山段则维持原有的断面形式不变,仅进行了地下排水管道改造及配套照明交通工程升级。”
升级改造换新颜 打造城市风景线
▲路旁,一名施工人员正在对沿线电力井盖的铺砖进行最后检查,避免井盖框里的人行道铺砖出现不牢固现象。
“和平大道继续沿用海绵理念建设城市主干道,并同步提升城市的整体美观度。”项目负责人介绍,武昌段全线人行道均采用砂基透水砖铺装,雨水通过步砖及透水基层汇入渗管,再直接排入雨水口,实现下雨天不积水;同时沿线均采用隐形井盖,使得电力沟等井盖与周边人行道“融为一体”,行人和电动车经过时不会产生较大的颠簸和噪音。
“此前,武昌区段与青山段绿化景观效果有差异,武昌段相对绿量不足,树种虽繁多但特色不分明、主题不突出,而青山段绿化特色明显。此次改造完成后,和平大道两侧形成了13千米长的‘绿廊’,后期将分别形成‘橄榄绿’——樟林绿廊、‘天使白’——清兰玉道、‘志愿红’——桐荫彩路。”项目部负责人补充道。
此外,尚隆路至武汉长江二桥机动车道拓宽至双向8车道,武汉长江二桥至二七长江大桥机动车道拓宽至双向6车道+辅道双向4车道,同时新建机非、人非隔离带,行人和机动车分道而行,全面提高道路通行力。
“内涵”塑造促风貌 提升改善获民生
和平大道改造前,沿线雨水主要汇集于雨水支管,就近排入相交道路的雨水主干通道。由于沿线部分片区的排水系统建设不完善,大部分的污水管道就近接入了雨水管道,同时现状的雨水支管也存在老旧堵塞的问题,导致部分小区一遇暴雨就积水,污水井盖也不断地“喷涌”。
本次改造工程新建雨水管道约7.9千米,新建污水管道约9千米,清淤疏浚约13400立方米,加强了和平大道雨污排水能力,进一步完善了周边小区的雨污分流系统。改造期间,有效解决了三弓路路口、清江小区等长期易渍水点和沿线多处混错接问题,并获赠锦旗与感谢信。
架空线入地前
架空线入地后
“和平大道改造完成后,再也看不到天上密密麻麻的‘飞线’了,感觉亮堂了很多。”市民李女士说,和平大道改造前,上空多年盘踞着各种杂乱无章的“飞线”,犹如“蜘蛛网”笼罩和平大道。本次改造累计拆除电力架空线约32km、弱电架空线约52km,拔除电力线杆252根、弱电线杆186根,其减杆率为26%,使得和平大道实现了“无线”美丽。
亮点造型助效果 精雕细琢锦上花
顺着非机动车道骑行,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块镌刻有“武昌”字样和“起义门”图像的花岗岩站石,蕴含武昌古城的历史韵味。
来往的行人、电动车穿行在和平大道四美塘公园处的慢行车道上,仿佛“画中游”一般。
“原有的四美塘公园绿地占据了部分市政道路用地,导致该区域一直没有非机动车道、人行道,但通过此次改造,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。施工改造期间,我们考虑到公园树木古老且长势较好,尽量保留原有乔木,让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弯曲绕行,并在人行道上还印刻了荧光的‘和平鸽’,与和平大道交相呼应。”项目负责人介绍。
值得注意的是,该区段的慢行道采用了特色铺装材料与周边环境紧密结合,形成“因景设路”“因路得景”的效果。
下一步,武汉城建集团将对和平大道进行精细化提升,致力打造继右岸大道的另一景观大道。目前,和平大道南接正在建设的复兴路、新武金堤路,可通过武嘉高速衔接咸宁;和平大道东延线已于11月30日同步开工,后期将与绿色大道等道路衔接,未来更延伸至鄂州,成为江南片区唯一一条贯穿武汉市域的大通道,对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。